蓝天保卫战怎么打?环保法律“偏软”疑问是否改善?中国土壤污染情况究竟怎样?……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就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疑问答复了中外记者提问。
冬天大气污染管理措施仍需加强
管理雾霾,打好蓝天保卫战成为本年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对于一些地区秋冬天节重污染天气频发的情况,陈吉宁解释说,空气质量主要受两个变量影响,一是污染物排放量,二是气象条件。在冬天更容易形成静稳天气的条件,所以冬天的环境容量比较低。但冬天取暖又会添加污染物排放量。“这一减一增,致使了冬天频频出现重污染天气。”
他说,“大气十条”施行三年多来,空气质量变化显著。2016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0.6%。除北京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都减少了30%以上。他同时供认,冬天取暖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取暖季的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比较别离下降9.6%、36.5%、26.6%。除京津冀之外,其他地区环境质量有比较大的改善。
对京津冀重污染频发疑问,他表示客观原因是上一年入冬以来,全球出现了普遍的气候异常现象,污染物分散条件是多年来最不利的一次,多个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疑问。北方地区上一年冬天是一个大暖冬,不利于污染物分散,不只添加污染物积累,且推高了PM2.5浓度。
他说,片面原因是对于冬天的污染防控措施还需求进一步加强。本年大气污染管理工作很多就是对于冬天供暖疑问的,要把现已部署的工作抓实、抓细、抓好。
“我们是在一个高污染排放量的情况下来改善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陈吉宁指出,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但“一定会比发达国家处理一样疑问的时间更快”。
中心环保督察将实现全覆盖
新环保法2015年正式施行。陈吉宁说,总的看,环境守法的态势正在逐步形成。如从严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上一年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万余份,罚款66.3亿元,比2015年别离增长28%和56%。
他指出,环保法律存在四方面疑问:一是有些制度还不健全,个别条款需求进一步完善。二是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的职责落实不到位,层层传导的压力不行。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法落实任务的分工不明确。环保法规定的部门职责只有一半在环保部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环保部门的职责只占三分之一,所以下一步要明晰各部门的职责,才能更好地落实环保法。同时,还存在企业环保的主体职责仍然落实不行以及环境法律能力不足的疑问。
下一步,环保部将继续保持法律的高压态势,继续开展环境保护法的施行年活动,加强基层法律能力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大法律力度。“就是要通过不断地查处,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保持高压态势,把环保法落到实处。”他说。
本年中国还要完成对15个省份进行督察,实现中心环保全覆盖,还要对一些疑问突出的地方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回头看”。现在,24个省份出台了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方案。中心和省级两级环保督察的大格局现已初步形成,推动形成上下同欲、同向发力、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农用地管理办法正在拟定
陈吉宁说,上一年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下一步处理当时土壤污染疑问的重要工作部署,基本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
他介绍,在有关土壤污染管理的工作部署中有两大基础。一是摸清家底,开展土壤污染的详查。现在对于土壤的污染底数不清,现已发布的一些土壤污染超支率是点位超支率,并不代表着土壤污染的分布和情况。二是要推动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全国人大现已把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了本年的立法计划,环保部也正在抓紧拟定相关标准。
陈吉宁说,土壤污染管理工作部署中的两大重点是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的准入管理。现在环保部正在跟农业部拟定关于农用地的管理办法。
他同时表示,对未污染、正受污染和已污染的土壤施行防治和风险管控措施是土壤污染管理工作的三大任务。另外,环保部还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强化目标考核。